2010年1月20日 星期三

早期二維語意論-史多內克(Stalnaker)

史多內克(Stalnaker):對角線命題和被表達的命題

  史多內克的分析始於一個想法:雖然像‘晨星是暮星’這樣的表達必然為真,它們有時被用來傳達這世界的偶真資訊。他(Stalnaker 1978)把這樣的偶真資訊分析為說話的對角線命題。
  在史多內克的分析下,說話表達的命題是一個標準的內涵,或者一個可能世界的集合。所以‘晨星是暮星’表達的命題是晨星是暮星的所有可能世界形成的集合,也就是所有的世界。不過,史多內克認為和說話關聯的還有他所謂的“命題概念(propositional concept)",他定義為一個從可能世界到命題的函數。還有“對角線命題(diagonal proposition)",他定義為一個從可能世界到真值(一句話在那個可能世界裡的真假值)的函數。
  史多內克把說話分成這三種方式來表示一句話可能有完全不同的意義,舉例來說,‘晨星是暮星’在W世界可能用來表達孔明是周瑜這個命題,一但‘晨星’用做孔明的名字,而‘暮星’被用做周瑜的名字。這樣的結果是,當我說出‘晨星是暮星’這一句話時,它的命題概念從現實世界映射到晨星是暮星這個命題,從W世界映射到孔明是周瑜這個命題。而它的對角線命題從現實世界映射到真,從W世界映射到假。所以雖然我說‘晨星是暮星’時,在平時的意含下表達了必然真命題,但它還關聯到一個偶真的對角線命題。
  史多內克的命題概念是一種二維內涵,而他的對角線命題是對角線內涵。如同卡普蘭,史多內克的架構可被視為以某種方式,掌握到說話的內容依賴它所說出的脈絡。卡普蘭的分析實際上限制在說話所在的脈絡裡,而保有表達句原有的意義;但是史多內克的分析跨越了不同的脈絡,使得表達句有著全然不同的意義。這結果是,史多內克的二維架構和卡普蘭的特徵是不同的,史多內克的是一個“後設語意"的使用,對角線命題實際上不是說話意義的一部分,而是掌握到意義如何被外在世界所決定的某些特性。
  史多內克使用這個架構主要是要去分析斷說所傳達的資訊。當在一個脈絡中,聽者知道一句話所有詞的意義,而且這也是言者和聽者的共同脈絡時,則一句話會傳達它原有的命題內容。但若聽者不懂詞的意義時,則一句話會傳達不同的內容,特別是,會傳達了對角線命題。若談話雙方的共同知識背景只包含了一句話部分的意義,比如,只知道‘Hesperus’指涉到晨星,也只知道 ‘Phosphorus’指涉到暮星,則在這脈絡之外的世界都會被排除在外,而這使得‘Hesperus is Phosphorus’的對角線命題等值於晨星是暮星這命題。所以,在這脈絡下,斷說‘Hesperus is Phosphorus’將會傳達晨星是暮星這個資訊。
  在史多內克的1978年論文中,他說若把‘+’這一個操作詞定義成,+P為真若且唯若P有必然為真的對角線命題,則‘+’等值於“先驗真"這個操作詞。然後,在後期的文章(例如2004年),史多內克撤回這的宣稱。Chalmers說這不難看出為什麼,他說即使像‘1 + 1 = 2’這樣的先驗真理都沒有必然為真的對角線命題,因為它的對角線命題會在‘1’指涉到3而‘2’指涉到7的世界中為假。
  總之,史多內克的對角線命題和先驗真之間沒有很強的聯結。有時,一句話的對角線命題和認知含義有所關聯,但這樣的關聯只來自特定的脈絡。因此,史多內克的對角線命題無法被用來把二維進路奠基在一般語詞的認知含義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