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8日 星期一

二維語意論 -基本概念

  雖然放寒假了,日子比較輕鬆,不過我還是要好好唸一些我想唸的paper。最近開始唸David Chalmers的Two-Dimensional Semantics,我打算把它好好整理一下,算是我對中文哲學界的貢獻吧,噗。

  二維語意論(Two-Dimensional Semantics),廣泛地瞭解是,承認語詞的意義或內容有二個維度。在這樣的進路裡,語詞的表達有兩種與其相關的語意值。典型地說,一個維度是和指涉和真值條件相關的值,另一個維度是指涉和真值條件依賴於外在世界的方式。第二個維度通常被認為在分析認知含義和/或脈絡依靠等問題時,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這廣泛的意思下,Frege的意含(sense)與指涉理論也可能被視為二維語意的進路。不過一般說來,二維語意論被視為可能世界語意論的一種,用可能世界和模態詞來理解每一個維度。
  首先要瞭解的是外延(extension)和內涵(intension)的區分。一個句子的外延是它的真值,例如:‘柏拉圖是一位哲學家’這句子的外延為真。一個單稱詞的外延是它的指涉,例如:‘馬英九’的外延是馬英九這個人。一個通稱詞的外延是落在這詞項下個體的集合,例如:‘貓’的外延是貓的集合。
  和外延相對是所謂的內涵,是一個從可能世界到外延的函數。那什麼是一個句子的內涵呢?以‘柏拉圖是一位哲學家’這句子來說,這句子的外延為真,那麼在所有拍拉圖是一位哲學家的世界中,‘柏拉圖是一位哲學家’的內涵為真。一個單稱詞的內涵會從一個可能世界映射到那個詞在那個可能世界裡的指涉,例如:‘馬英九’的內涵會從一個可能世界中挑出叫馬英九的人。一通稱詞的內涵會從一個可能世界挑出在那個世界中落入這個詞的集合,例如:‘貓’的內涵會從一個可能世界映射到那個世界中貓的集合。
  兩個不同的表達可能會有同樣的外延卻有不同的內涵。一個很常舉的例子是‘有肝臟的生物’和‘有腎臟的生物’在現實世界中有相同的外延,因為它們都指涉到人這種生物集合。可是它們的內涵是不同的,因為在不同於現實世界的許多可能世界中,有的可能世界會有些生物有肝臟卻沒有腎臟,而有的可能世界會有些生物有腎臟而沒有肝臟。在這樣的例子裡,內涵的不同通常對應到意義的不同。所以,我們很自然地會認為一個表達的內涵至少是意義的某個面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